張貼日期:Apr 14, 2014 8:36:38 AM
2014
作者:耀宇教練
本文分兩部分,第一部分為肩關節構造認識,第二部分為正確姿勢探討。
游泳,是使用肩關節頻率最高的運動,肩關節的構造非常複雜,簡單來說,它是多軸球窩關節,肩部是由肩胛骨(Scaplua)、鎖骨(clavicle)、肱骨(humerus)
三骨所組成球窩關節 / 杵臼關節(ball and socket)。
肱肩關節(glenohumeral joint), 一般稱為肩關節(shoulder joint), 是球窩關節,是肩胛骨與肱骨組成,肩胛骨成扁平的三角形,會隨上肢動而動。鎖骨又稱領仔
骨(collar bone),和胸骨、肩胛骨接合,狀如 S 型;肱骨屬於長骨肱骨頭大而肩胛窩淺,周圍關節囊的限制相對比較薄弱,因此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、最靈
活的關節。正是由於肩關節的活動度大,所以也相比其他關節更容易罹患關節病。游泳肩就是其中一種。
「游泳肩」是由游泳引起的「肩峰下撞擊症」(肩關節內撞擊綜合徵)、肩關節盂唇結構損傷,以及與此相關的肩關節功能紊亂。「游泳肩」在運動學上可理
解為「舉肩過頭運動」所導致的「過頭勞損」。
80%-90%的游泳肩有明顯誘發因素,主要由「肩關節內撞擊綜合徵」引起。
舉肩過頭運動會造成肌腱磨損,導致肩膀疼痛。「肩關節內撞擊綜合徵」多見於年輕人。特別是 30-40 歲,他們一週抽出一次時間,拼命運動想一口氣補游夠本,
反而容易受傷。其次,如果缺乏熱身運動,肩關節沒有拉鬆伸展,做抬肩過頭運動時感覺關節很硬。肩關節的後關節囊增厚、攣縮、變硬。有 2 個地方特別容易
受傷,一是位於肩膀前方的肩峰前下方位置;二是位於肩膀後面的肩穴。此外,肱二頭肌長頭肌腱也是常受到磨損的部位。 燿宇教練
長年游泳更易患「游泳肩」
一般以為游泳新手才會不慎患上『游泳肩』,其實一些自恃泳術好、耐力強的人才是最容易受傷的人。專家分析,游泳本來就是一個用肩關節比較多的運動,
考驗的不僅是耐力,還考驗姿勢的正確性和游泳的速度,一些愛好游泳的老手,游泳時間長,而且追求速度,很容易積勞成傷,患上『游泳肩』。而新手往往堅
持的時間不夠長,相比老手來說,沒那麼容易勞損。
如何判斷患上「游泳肩」?
多半游泳完覺得疲累,可能是肌肉的疲勞,休息數日後自然會消失。但如果出現痛楚,且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得不明顯,或者除了疼痛之外,更明顯的症狀
是上舉無力,甚至無論怎麼用力,抬起的手臂就是不能抬得過高,感覺好像被人扯住了袖子一樣,出現這些症狀就要小心,可能肩袖組織已經發炎,如休息數日
後情況持續,最好求助專業醫生。
如何避免「游泳肩」?
要避免游泳肩,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,檢查游泳姿勢是否正確。我應該建議龐哥,可以多一句至理名言:「完賽自己練,上台靠教練」。
不當泳姿可引發肩痛。游泳前的熱身運動很重要。如果不熱身,加上水溫較冷,身體的柔韌性未能伸展,容易對肌肉造成傷害。游泳前至少進行 10 分鐘的
熱身運動,讓關節得到充分拉伸。平時的力量訓練也很重要。經常運動的人不容易受傷,要避免平時不鍛煉,短時間內進行劇烈運動。
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肩部肌肉在自由式中如何協調與運作,自由式分為兩階段:
•水下動作階段:
主要是由胸大肌和背闊肌肌出力,小圓肌,岡上肌,肩胛下肌,前鋸肌和三角肌也會使用到,肱二頭肌在「抓水」這階段使用,而推水是三頭肌的工作。
•抬臂回手階段:
使用到菱形肌、三角肌、前鋸肌、斜方肌、肩胛下肌和岡下肌使手臂做出水面上的動作,而「入水動作」主要是由三角肌,斜方肌和菱形肌在控制。
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上,運動是需要骨骼與肌肉的配合,骨骼的功用有「支持軟體組織」以及在運動中發揮槓桿的效果。
肩胛骨的作用為支撐上述兩個階段(水下動作階段、抬臂回手階段。),由胸小,菱形,肩胛提肌,斜方肌和前鋸肌幫助動作的穩定。
核心肌群(腹直肌,腹內斜肌、腹外斜肌,豎脊肌)有助於水中身體轉動(Rolling),並且是連結腿部與手部效能的關鍵。
而避免「游泳肩」除了熱身足夠之外,還有以下較深一層的探討:
• 姿勢不良和核心穩定性不佳
• 減少肩部複雜或過度的動作
• 肌力較差協調性不佳
• 訓練量(突然增加)
• 動作技術和運動力學觀念不佳
• 在肌肉、肌腱、關節,骨骼已存在的舊傷
上述這些我們將留待第二部分做深究!
【待續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