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貼日期:Jan 28, 2016 1:12:4 AM
全程馬拉松要不要跑30km訓練?
練馬拉松到底需不需要練30km跑? 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問,答案是最好能夠練,不過也要看你的能力如何而定。
在閱讀過許多相關書籍與文章之後,基本上一般是建議,長距離訓練一次最好不要超過2.5小時。因此若你的馬拉松配速是在慢於5分速,也就是馬拉松實力是在3個半小時以上的,平常長跑練習最好就是以2小時半為基準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練30km是用6分速,就跑25km就好,不要硬要跑到30km,花了3個小時或是更久,造成身體無法恢復而影響到接下來的訓練。
此外在馬拉松訓練時安插30km跑的練習,有許多好處,茲列舉如下:
1. 測試跑鞋是否合腳: 常常看到有朋友穿了沒有測試過長距離的跑鞋,貿然去跑全馬,結果才跑了20km就起水泡或是磨破皮,只能硬撐跑完,最後弄得腳破血流,也跑不出好成績。
許多跑鞋適不適合跑長跑,並不是跑個5km、10km就知道,而是要跑20km以上才知道是否會出問題。
2. 模擬全馬的感覺: 30km長距離配速跑效果比較好的方式,是速度逐漸加快,或是至少要能從頭到尾都維持定速。因為速度若逐漸加快,就可以模擬全馬最後那種痛苦的感覺。若是越跑越慢,則你到比賽也可能最後會大幅掉速甚至當步兵去了。
3. 觀察心跳變化: 要想知道自己的有氧能力是否有提升,觀察自己在長距離定速跑心率的變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。舉例來說,若是你維持5分速跑了30km,心跳增加幅度頭尾沒有超過10%,代表你的有氧能力不錯。反之若跑沒多久心跳就往上狂飆,若不是沒喝水或是太疲勞,則通常代表你的有氧能力有待加強。因此在練跑時觀察自己的心跳也是相當重要的。
4. 測試GPS手錶使用方式: 許多人為了比賽而興高彩烈地買了新手錶,但是卻沒有在長距離賽事測試過。結果到比賽亂按一通,甚麼也沒記錄到,或是也不知道要看哪一欄。錯把時間看成配速,結果亂拉速度就爆掉等等。因此利用平常練習使用手錶也是相當重要的!
5. 測試跑服、跑褲、襪子、墨鏡等裝備: 相信很多跑友都有跑長距離胯下嚴重磨傷的經驗,若能在平常練習就先測試跑褲與跑鞋等等是否適合長跑,就能避免比賽跑全馬時邊跑邊哀哀叫,跑完洗澡時更是痛不欲生的問題啊!
6. 測試比賽當日要吃的補給品: 跑42km賽事中間一定需要補給,很多人卻到比賽前一天才匆匆去買了根本沒吃過的Gel等補給品。比賽時一吃就反胃甚至拉肚子,當然比賽也會比不好。因此利用平常練長距離時,順便試吃比賽當天要吃的補給品,也可以降低當天發生問題的機會。
7. 測試配速是否有機會達到自己的目標: 若是你目標要破3hr30m,平常練跑卻無法用5分速撐完30km,或是硬撐到30km就抽筋倒地,那你就可能需要調整一下比賽的配速了。不要輕易訂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,畢竟全馬是相當痛苦的啊!
反之,若是這樣的配速,跑到最後5km你都還有餘裕可以加速,那就表示你很有可能能以此速度跑完全馬,甚至還能更快!
因此想要跑好馬拉松,最好能在賽前的2-6周之間,安排幾次的30km跑,雖然過程很痛苦,一定對你的全馬成績很有幫助的!!